我是谁?除了我自己,谁都不能证明

前几天,读了一篇中篇科幻小说《我是谁》。高速发展本应是人类的生活质量持续上升,却让未来世界变得如此不堪。
识别一个人的方法有很多。最开始,我们通过相貌来判断一个人;后来,我们学会辨认一个人的指纹;再后来,我们又学会了通过声音和DNA来进行判断。再加上虹膜,这些人类特征相结合起来就基本可以确认一个人了。并不是万无一失的易容术,早已不限于电影与小说之中,整容,谁都可以做,一个特制的手套便可以解决指纹的问题,一张高清眼部照片,能够以假乱真,微型处理设备已经达到改变声音的水平。至于DNA又有多少东西会去用,这样耗时耗物的东西去验证呢?并且,一对双胞胎便足以让DNA验证法失效。若干年后,人们全部将一种名为号的东西融入到自己体内,可以通过一种我看不懂的数学算法,将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变得独一无二,没有号,便会在这个世界上寸步难行。主人公何夕与他的未婚妻楚琴便丢失(其实是系统的故障)了自己的号,比起这两个“冒充者”,人们更愿意相信这个已经维持了很长时间的“啼听系统”,最后越来越多的失去号的人终于推翻了“啼听”“毋庸置疑”的可信度。

冷知识的图片

其实,一个科技产品使用越容易,其内部结构就越复杂,可能出现的故障就会越多。切,东西可以用刀,也可以用切割机,用刀需要连续挥动手臂,并每次让刀刃落在同一个地方,而切割机只需要放在那儿,按下按钮即可。但刀需要的只有动力,而切割机需要精密的零件,需要电,这些东西缺一不可。出错的几率虽然很小,但和刀能比吗?
有时候,对外的防御力与对内的防御力是不成正比的。人类相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抵御外敌的能力要强很多,但人的生存需各个器官的相互配合,一个细胞的变异就有可能拖垮整个身体,但单细胞生物从来不需要担心这些。同样,人类的高科技越来越多,抵御那些未知生物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一个机器即使再精密,也是建立在所有元件都合理的基础上,又有谁能保证这个机器不会掉链子呢?放在生活之中,这个道理就更加简单了,表面越强硬的东西,内心就越脆弱。

从这篇中篇小说中学到的远不止这些:随着人类对机器越来越无节制的信赖,人们甚至愿意去相信机器,而不相信自己的同类,面对一个全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一个极不可能为冒充着的普通人,大部分的人都会选择去相信那台机器,因为他们认为那台机器的精密度不允许它犯这样的错误,即使这台机器有可能出现错误,但有一句话叫“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这个普通的人也只能被视为这部伟大史诗的牺牲品,对这个人公平吗?再精密的仪器也有出错率,再低它也是有。放在生活之中,这个道理就更加简单了,除了自己,不能够轻易相信任何人。
在这个以科技实力为答卷的世界中,真理似乎一文不值。终有一天,焦虑将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因为更多的人会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跟不上科技进步的脚步,电脑、智能手机、无人驾驶汽车、克隆人、基因改造等等——科学就像一架齿轮精密咬合的机器,真理在这架机器上被辗轧的鲜血淋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老斯基加油站 » 我是谁?除了我自己,谁都不能证明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