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日记

意思很简单:孔子去卫国,弟子冉有给他当仆人(也有说给他驾车)。到了卫国之后,孔子说:“人真多呀!”弟子冉有很识趣,老师一张口,自然知道话茬该往哪里接。于是冉有问老师:“那人口众多了,该怎么办?”孔子说:“让老百姓富起来。”孔子的观点很明确,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和地区,一定得让老百姓富起来,老百姓兜里没钱,说啥都没用。接着冉有又问:“那富裕了之后怎么办呢?”孔子的回答更为经典:“富裕之后就要教育。”孔子这里的教育是教化,文化和风化社会。

冷知识的图片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富庶”中的“富”指的是经济收入好,“庶”指的是人口多。不难总结,孔子的思想说的是一个国家从人多到富裕,从富裕到文明,其实就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的历史进程。国强,民富,文昌,这三个条件一个都不能少,而且顺序不能颠倒。我们现在正好处于一个文化繁荣大运的时期,正可谓“无处不文化”,那么一旦文化上来了,我们能否把眼睛就盯着眼前这点文化而忽略一个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呢?显然,我们还要学习。那么学什么?

 

《论语》里面还有一个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国家发展应该具备什么条件?一个社会的良性发展应该是个什么状态?孔子也给出三个条件:足兵,足食,取信于民。子贡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的人,就接着和老师探讨,又问孔子,那这三个条件里面,如果必不得已非要去掉一个的话,首先去掉哪一个?孔子说,去兵。对于孔子来说,没有战争都行,没有军事力量都行,当然有更好,必不得已一定要拿掉一个,那就先从兵开始。子贡接着问,那要必不得已再去掉一个呢?孔子说,去食。那么剩下唯一的就是信。为什么呢?因为对一个群体生活来讲,民无信不立。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相当重视“信”的。

 

不仅儒家尊崇“信”,法家也尊崇“信”。当年商鞅变法,为了能够取信于民,他在一个城门边上立了一个竿,然后告示全城,谁能把竿子扛到另一个城门,我就给他十两金子。实际竿子也不重,大家就认为是在开玩笑,结果一天过去了,没有人动手。第二天加一倍,给二十两金子。于是就有人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把竿子扛到了另一个城门,商鞅真就如数的给了这个酬劳。就这样一件小事,让老百姓觉得国家是可以说到做到的,于是一个国家的信誉,一个政府的信誉就逐渐地建立起来了。要想达到信,先从诚开始,诚是内在的,信是表现出来的,这叫诚于中而行于外。

 

但是如果没有内心纯诚,那么即使答应了,也可能违约失信。《孟子》里面有一句话说: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那就是说真正有好思想高见识的,说出话来也不一定照着做,或者即使做了,也不一定按照最初的预想去做。如果按照和别人的约定做的事,是被别人愚弄了,是一件错事,比如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一旦醒悟过来,那么完全可以随时终止,不做就代表及时止损,因为后面还有一个标准叫做义。义就是该或者不该,唯义所在嘛!

 

疫情当下,想的很多,不知道哪些话当说,哪些话不当说。昨天一个朋友给我留言:不担心我精神无聊。的确,我一点都不无聊,想说的太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老斯基加油站 » 隔离日记

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