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地”趣事

在生产队的时代,到了秋天,都要有护秋的安排。护秋,俗称“看地”,就是安排人员守候庄稼地,防止被人偷盗。
看地分白天和黑夜。白天有固定的人员,黑夜是男劳动力轮流。一般是两个人一组,负责指定地块的看护。我这里要说的真实的趣事就发生在夜里。
两个年轻人负责看护一块五十多亩的玉米地。根据经验,偷庄稼的大都在过半夜一两点钟的时候作案。凭着这个经验,看地的人大都前松后紧,前半夜到地边地头转一转,有的就回去睡觉,过半夜再出来履职;有的不回去睡觉,也琢磨着犒劳自己的嘴去了。这个真实的趣事就由犒劳自己的嘴引起。
这两个年轻人核计着到村里有一家的沙果熟了,红彤彤压颤了枝,不如趁着黑天去摘一点,这一宿就有占乎着嘴的东西了。商量好了,他们就回到了村里,爬上那家的墙头,脱下褂子,把袖口一挽,每人手里就有了两条口袋。不一会儿,他们的四条袖筒就都装得鼓鼓的了。那年代,青瓜绿枣,谁见谁咬,虽然没经允许就摘人家的果子不好,似乎也可以用孔乙己的理论来辩解:是摘,不是偷。至少“摘”的人都这样想。

冷知识的图片
他们抱着口袋回到了责任地块。地里边有高压线水泥杆,埋电杆的地方有空地可以坐卧。他们找到了这样的去处,把装了沙果的口袋往地下一放,就迫不及待地咔咔吃了起来。甜,脆,好吃!吃着吃着,其中一人不小心卡住了嗓子,猝不及防地喷出了一连串的剧烈的咳嗽,声音在秋夜里显得特别打远。就在他的咳嗽停不下来,另一个人忙着给他拍打后背的时候,从不远处噼里啪啦地扔过来了十多个带皮的大棒子。从力度上看,绝对是当手榴弹投过来的。突如其来的攻击,让两个人懵了圈,咳嗽也吓回去了。这是咋回事啊?沙果的主人跟来了吧?做贼心虚。赶紧跑吧!两个人不约而同地拎起了小褂,反着大棒子袭来的方向顺着田埂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地头跑,沙果跑丢了不少,脸上胳膊上也都让玉米叶子划出了血印子。
跑到了地头,他们大眼瞪小眼,气喘吁吁,闹不准这到底是发生了什么。是偷果子被人家跟过来啦?不至于,摘几个沙果,就是抓了现行,老邻旧居的,那又该咋地!不行,这家的妇女厉害,真要是她知道了是谁,往后就没有踏实日子过了,想到这,两个人的心越发地紧张了起来。定了定神,再琢磨:不可能,他们跟了来也不能掰棒子打啊,那不是祸害人吗?两人心存侥幸。要不,就是来了偷棒子的,咳嗽惊动了他们,以为被发现了,他们便发起了攻击。两个人最后还是断定是遇上偷庄稼的了。可是,他们多少人,偷了多少,带走了没有?悬念。这事不能说出去,看地的让偷庄稼的给打跑了,丢人事小,失职事大,是要受罚的。
就这样,快亮天的时候,他们顺着逃跑的路线回到地里查看。确实是有人偷玉米了。还好,去了皮的玉米散乱地堆在垄沟里,数了数空杆玉米桔子,和玉米棒数量符合,没有造成损失。只是偷庄稼的和看地的慌乱逃跑时把秸秆踩得东倒西歪,不成样子。不幸中的万幸,棒子都在。他们回去向队长报告了战绩:听到小偷偷庄稼,他们想办法把小偷赶跑了。掰下来的棒子拿回生产队倒在了马槽里,给马添了膘。队长随后开了会,没批评,也没表扬,只是让大伙看地时忠于职守,提高警惕,守护好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征求颗粒归仓。
也是这天早晨,那户沙果被偷的人家也发布了消息:贼不走空,小偷没偷成玉米,却进村偷了他们家的果子。过了两天,不知从哪个村传来了笑话,说是某村看地的让偷庄稼的给打跑了。再以后,事情翻篇,也就再没有人提起了。旧事重提,只为看官茶前饭后开心一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老斯基加油站 » “看地”趣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