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的内容很简单,奎妮告诉哈罗德,自己在英国北部贝里克郡的圣伯纳丁临终关怀疗养院,得了癌症,她向哈罗德告别。
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边走边回想往事,从奎妮想到自己,从生活想到信仰,他在行走中下了决心,决定从自己所在的地方,走到奎妮所在的那个疗养院,因为他相信,只要他一天没有走到奎妮那里,奎妮一天就不会死,是的,他要步行627英里(大约1000公里,相当于从南京到北京的距离)去看望奎妮。
这就是《一个人的朝圣》的故事。

也许我们,也有!
年轻的时候,我们结伴嬉戏,我们意兴遄飞,我们拎壶冲喝酒似乎豪情满怀,我们像猴子掰玉米似的,认识一个个所谓的兄弟,又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渐行渐远,我们一点儿也不知道,我在他们心中有没有留下什么,很可能也并不知道,他在我的心中,究竟占据了多少空间。
直到时间渐渐流逝,当你的脚步渐渐慢下来,你再没有了拎壶冲的激情,你也不再在乎你认识的人的名字后面那一长串称号,岁月在你的额头、眉梢慢慢沉淀,于是,有一天,你大概正在看着夕阳、或者早晨的薄雾,又或者,你捧着书本,书里的某一个人物,或者某一个情节,又或者,也许是一封奎妮式的书信,或者是手机里的一条信息,会让你忽然想起埋在心里的一段似曾相识的往事,还有一个似乎已经模糊、却又渐渐清晰的影子。
是的,我们平凡普通,但我们坐在木质小椅子上看到的太阳,不比在游艇上看到的太阳暗淡分毫;我们扑进大海里尝到的那一口海水,同样咸涩,也同样难忘;我们年轻时体会到的心灵的悸动,以及在年老时对那些悸动的所有回忆,同样弥足珍贵。
只是,你要记得这一切。
步行一千公里,是一件艰难的事,特别是对于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65岁老人来说。行走的过程是艰难的,尤其是开始的那一段时间,他没有携带任何合适的装备,他的鞋不宜远行,且过不了多久就走坏了,他因为劳累浑身疼痛,他的脚上起了大大小小的水疱,寒冷、饥饿、生病……各种倒霉事儿接踵而来。但是他坚信,只要不停地把一只脚迈到另一只脚前面,一直向前,就一定能够抵达。
坚持真的很难。
身体上的劳累是最初的阻挠。对于哈罗德来说,看望奎妮有各种各样的方法,而他选择了最为劳心费力的一种。我们也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为了达到目标,不得不夙兴夜寐、不得不筚路蓝缕,我们的身体会不断地向你抗议,通过向你发出种种痛苦的信号,要求你停止、停止,要求你选择最为安逸的方法,比如,在家里躺着。
幸好,我们有一种东西,叫信仰,它会带着我们,选择你最应该采取的方式,沿着唯一正确的路,向前!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候,站在某一条道路的零公里处,不论你年龄有多大。
在这条道路的尽头,有一件事物在召唤着你,可能是你对过去的回忆、或是你对未来的向往;可能是一座山、一条河、一个人;可能是一次心悸、一个声音,或者是你曾经做出过的一次承诺,虽然时光之水已经将这一切洗得发白,但是,就在那一刻,它从你的心底泛起,迫使你来到道路的起点。
所以,让你的信仰引领你吧,使你能够鼓足勇气,
走,一直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