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垱——人生第一个向往的地方

大堰垱集镇是我人生中第一个向往的地方。

记得我还是孩童时就跟着父母赶大堰垱,步行二十多里去的。在家排行老幺的我,童年是幸福快乐的,家里家外大小事有父母哥哥去做,我只有玩耍的份,自然跟着父母赶大堰垱只有我莫属了。只要听父母讲去大堰垱,就蹦蹦跳跳争着要去,非常高兴,高兴之情无法言表。

以前赶大堰垱是先天就作好安排,毕竟是步行,不象现在临时起意,有代步工具,说走就走,快去快回。步行去大堰垱赶早乘的一个凉快, 起身迟了太阳升得老高,挨太阳熏烤。父亲还挑着东西去,乘凉快赶路就没那么疲劳。迟了卖不到好价钱,主要是赶上交易所的早市。父亲挑着黄豆芝麻还有上春收藏的一点蚕豆,我屁颠屁颠的跟在父亲的后面,到了楠竹村的曹家坡,就能望见大堰垱了。大堰垱座落在丘陵地带向平原过渡的涔水河旁,是中武、金罗、大堰垱、王家厂、还有临澧九里等乡镇货物集散地,扼守着丘陵到平原的咽喉要地,地理位置显要。

冷知识的图片
过了文革大桥,向右拐就截然不同了,没有乡村田野的宁静,而是赶街人的询问声和商人下梭板、摆货物时的响声,商人随和赶街人的应付声,还有赶街人的脚步声,鸡公车(木架子推车、木轮子外沿包有铁箍)的吱呀声交织在一起。一家仔猪行里大人们眼尖手快抓住小猪一只后腿,任凭猪崽发出尖叫声,也摆脱不了人们有力的大手,猪崽的叫声随着放入笼子戛然而止,大人们仔细端祥和观察,还抓一个对比,直到相中为止。那时有交派购猪的任务,也是家里唯一钱卖得多的东西,一年就只望喂几头猪。喂猪也是父母起早贪黑挤出时间,扯旱猪草,弄水猪草,晚上用刀剁碎,加上潲水拌上谷糠,猪食桶梁都提没(磨损)饲喂的,我家每年是两头任务。除完成派购外,不管大小年尾还要有一头宰了过年,才能吃上猪肉,算是最奢侈的时候,这年也算过得丰盛些。

过了猪行,走几十步靠左边便是一家交易所,又是另一幅景象。木板房,临街一面上的梭板,早上一块块卸掉,晚上一块块上起。只听经纪人拉长声音喊道:某某张字糠多少斤,某某王字红薯多少斤,某某刘字黄豆多少斤,某某李字芝麻多少斤,某某陈字蚕豆多少斤……有挑来卖了买日常用品的,有积积攒了卖猪崽的,有到行里等着买所需要的。经纪人好比戏台上的主角,人们的眼光盯着他,期望的眼神望向他,祈求他好点称秤。只有他发出的指令到记帐人耳里,记上帐簿就能变出现钱来。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朦胧之中感觉这些人高大上,掌控进出货物价格高低的生杀大权。

父亲卖了东西,买了一点紧需的日用品,父亲还买了些烧饼,父子俩吃了几个,剩余带回家,算是上街了给家里带的礼物。

父亲是生产队的劳力,每天要出工,没有闲时间上街,上街买东西落到了母亲身上。有时卖东西还是父亲去,没有多少东西卖,难得有时有一点,是父亲起早贪黑开出的荒边余塔,种点杂粮,一改善生活,二卖点小用钱。那时不允许搞,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尾巴是要割的,一经发现即刻毁掉。

跟着母亲赶大堰垱,没有父亲那样荒张,急迫转回。生产队对母亲她们年岁大的妇女宽限些,工日卡得没劳力那么严格。

母亲带着我慢步在街上,渐渐对大堰垱街道有点眉目了。大堰垱有南北两条街,东西一条长街。十字路口朝西往南是七一机械厂,卫生院,斜对面是电影院。在乡中学读书时,学校组织师生到此看过电影,那时南街挺热闹的。

母亲带着我进馆子,计划经济时代,吃饭凭粮票,我们没有粮票,有没有粮票对我们来说没有多大关系,因为不出远门。从家里带来米,就可以美美的吃上一顿,对乡里人来说,上街不下馆子饱饱肚子,别人知道了会笑话你。印象最深的是十字路口的迎春楼,饭食设在二楼,人生第一次坐在楼上,观赏街景,吃着大厨炒的一角钱的菜,心里美滋滋的。下得楼来,母亲把包子烧饼买上一些带回家,让家里人感受到母亲上街带来的喜悦。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小时候吃上一点卖来的糖果糕点,是最高兴的事。

大堰垱的饮食,犹其是白案(面食)在澧县乃至湘鄂边界都是有名的。

大堰垱六七十年代还建有飞机场,货物转运,森林撒药。当时,有一种毛禾腊虫把所有松树蚕食得没有一根松叶了,政府动用直升机给松树撒药。每当听到隆隆的轰鸣声,我和伙伴们跑出家门,看见直升机在有松树的山头盘旋一圈,然后机尾就㢌出黄色的粉尘,落到有松树的山岗上。

后来听老人讲,据说修建枝(城)柳(州)铁路时,先规划走大堰垱,后考虑走大堰垱要压埋很多农田没成,只是人们过后的闲话,不得考证,(想象)要是火车站建在大堰垱不知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这些都是儿时的记忆,一想都五十年了。

后来我长大成人,时逢改革开放,大堰垱更加繁华了。东西街往东延绅的东大街,紧邻东大街和第二条南北街交汇的地方有座医院,后来叫澧县第五人民医院,东大街往东建了农贸市场。近些年还往东至熊家湾道路两旁也建起了满满的商铺,第二条南北街有镇政府,往南还修建了地下商城,今非昔比。受大堰垱街道的辐射,大桥北头的玉甫,道路两旁的木材行,生产和销售水泥瓦,卖陶瓷瓦琉璃瓦,蓬勃兴起,成为建筑行业一条街。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的日子渐渐富裕。我结婚成家后,凡是购买生活用品,家用电器,农用物资,建房材料,必去大堰垱。玲锒满目的商品,加上小商小贩摆摊的、叫卖的,让你挑不完,看得人眼花缭乱。

后来有了自行车,还通了客车赶大堰垱方便多了,再后来有了摩托车,赶大堰垱是茶余饭后的事,想去就去,现在很多家庭有了小车,发展真快,变化之大。每当农闲之余,去大堰垱坐坐茶馆,品一杯浓浓香茶,听一堂澧州大鼓,心情是多么愜意和舒畅。

2008年,大堰垱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后来我出去打工了,只要节假日和过年,都要路过大堰垱,儿时的记忆使我不得不留步。曾经熟悉的饮食诱发我的味蕾,不得不解解馋,寻找儿时的味道;曾经熟悉的街坊,熟悉的店铺,随着岁月的年轮,渐渐变换着,唯一不变的是我对老镇的记忆没有变。

现在街道上是川流不息穿着时尚、打扮风趣的人们;昔日是补丁带补丁、颜色单调且深暗、裤管卷起露出一双泥脚板上街的老农民打扮。现在是新农村新农民,衣着时尚化,乡下人城里人同居一个街道,同住一个小区,彼此不歧视互相融洽,这才是真正城乡一体化。

我居住的中武乡并入大堰垱镇几年了,仿佛一下距离感缩短了许多,距大堰垱更近了。大堰垱热闹,物美价廉,美味的饮食,不是随着时间的过去就淡忘了,而是永远留在了心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老斯基加油站 » 大堰垱——人生第一个向往的地方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