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剪贴簿里的往事

退休十五年了,我至今还保存着几大本《报刊采用稿剪贴簿》。里面粘贴着400多篇报刊采用的消息、通讯、报告文学原文。其中有一大半是西南铁道报采用的报纸剪贴。当时边剪边嗅着油墨的芬芳,既喜悦又温暖。

 

今年正是西南铁道报七十周年,重新翻阅剪贴簿。往事如梦如幻浮现。

冷知识的图片

那是1991年初,西南铁道报举办现场短新闻征文,当时我在分局宣传部上班。现场新闻咋写?马上要到春节了,我突然想到:大年三十晚上,铁路列车上的乘务员和旅客们是如何度过的?对,上列车现场采访。

 

当年的家庭年夜饭我匆匆吃完,就准备背包,茶杯。妻子无奈地咕咙:“只有你忙,年三十都要出差。”

 

我抱歉地笑笑,出门了。顶着冷冷的细雨进入重庆站,登上了20时40分开往成都的98次列车。列车长姓周,我说明来意,她一脸困惑,把我的乘车证仔细看,我急忙又掏出工作证递上。可以理解,之前我并没有给客运段党委打招呼,也没有给成渝车队打招呼,现在突然有人上车采访,周车长难免惊讶,她看了工作证,脸露笑容:欢迎采访!

 

周车长一直陪着我从列车尾部一直走到最前面一号车厢。我惊讶每节车厢很空,最多也就十来人,少的只有两、三人。周车长解释:大年三十了,除了我们这些上班的,人们都赶回家团年了。每到一个车厢,她都向乘客喊:“九点一刻,我们乘务员和乘客在餐车举办联欢会,欢迎乘客们都参加。”我惊奇地问周车长:“联欢会?”周说:“两周前就布置了,请乘务员准备歌曲、舞蹈或其他节目。我们当班看不到春晚,为了不让乘务员失落、寂寞,我们搞个自己的”春晚。,把乘客也喊来,共同欢喜欢喜。”

 

果然,九点一刻,列车联欢会以击鼓传花(瓷盆当鼓,花布袋巻成一团作花)的形式开始。我看到乘务员和乘客竟有一百多人,把整个餐车挤得热气腾腾。在歌声、掌声、笑声、喝彩声中我抓紧采访表演了节目的军人、教师、工人。他们回答了三十晚上还在车上的原因。联欢会欢腾到十点半结束。

 

半夜一点过,列车到内江站。我告别周车长下车,转乘回重庆的快车。大年初一凌晨我回到温暖的家,腹稿已经在我大脑中形成。倒头便睡。这篇《除夕,列车联欢会》在西南铁道报和四川日报现场短新闻栏目中采用。

 

 

再翻剪贴簿,一篇消息《九龙坡站给货主五项权利》,跳入眼眸。它是1987年1月,被西南铁道报头版采用,还加了短评。这篇消息没想到也被人民铁道、重庆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人民日报采用了,后来更没想到的是,获得了西南铁道报和四川省1987年度好新闻一等奖。幸福来得太突然,惊喜中带着惶惑,脑海中停留问号:一篇消息为啥会获得如此殊荣?1988年西南铁道报第二期《活水源》,我看到报社资深记者兼编辑陈先益对我这篇消息的评价文章,我才茅塞顿开。陈先益如一位慈爱的老师,以他多年的新闻写作和编辑经验从五个方面分析:问题抓得准;标题醒目实在;导语亲切感人;主体充实具体;结尾干净有力。评介文章娓娓地解说,细细地分析。教科书般的2200多字,不觉文章长,只觉受益深。以后我写新闻消息,牢记陈先益老师的点拨教诲,让我的新闻作品上了一个台阶!

 

总之,剪贴簿勾起西南铁道报有恩于我的事和人太多太多。限于篇幅,不再细述。这就是我从骨子里喜欢西南铁道报的原因。现在退休了,每每看到西铁报,或想起西铁报,总像冬天里的暖阳,温情贴身。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老斯基加油站 » 报纸剪贴簿里的往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