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但实际上,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以送别为主题的诗词占有着重要的份量。清人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收入的1900余着唐诗中就有送别诗近300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王晶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都是人们非常熟悉的送别诗。

但是在送别的时候写诗,毕竟只是一小撮文人雅士玩的花样,不会写诗的肯定是大多数。《水浒传》第二十八回写张青、孙二娘夫妻二人送别武松:“武松要行,张青哪里肯放,一连留住,管待了三日……武松再辞了要行,张青又置酒送路……又送十来两银子与武松。”置酒招待、挽留数日、再置酒招待、再挽留、然后赠钱送物,以上虽是小说中所写,但想来应该是古代现实生活中大多数送别场景的真实反映。
由此可见,古人送别,喝酒者有之,写诗者亦有之;折柳相送者有之,送钱送物者更有之,既反映了送行者的依依惜别,也包含了对友人的深深祝福。

第一次印象深刻的送别,是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因为离家较近,所以刻意地推迟返家的日期,然后陆续地为离校的同学送行,每次到达火车站或汽车站,心情都很压抑,我本人一向内向,不善言辞,送同学时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同学们这时候似乎也找不到什么话说,平常的意气风发、高谈阔论全都不见了踪影,越发使得气氛沉闷,所以常常是几个大小伙子那么傻傻地站着,偶尔找到一两句话说一说,直至火车驶上站台,然后我们再次重复已经说了多次的“珍重”、“平安”、“一路顺风”之类的话,然后不断挥手告别。
女生和我们男生不同,我在站台上,常常看到女生在相互送别时拥抱哭泣,要走的人在哭,送行的人也在哭,看得我心里也是酸酸的,当然,眼泪是忍住了,没有好意思哭出来。
单位的这种送别,有时候给人程式化的感觉。参与送行的人,有的确属交情比较深厚的,但也有碍于身份或礼貌,出来应付的。我在参与给单位一位领导送别宴的时候,就曾听到有人嘀嘀咕咕说着不和谐的话。想来在历次别人给我送别的时候,这种情况大概也是有的。如此想来,颇觉得对不起这些兄弟,让他参加不想参加的送别活动,真是难为他了。
今人再无折柳相送了,即使送柳,也不能留下,即使留下,也未必是最好的结果,相反,离开,却能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正所谓:“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毕竟,回忆,能够跨过千山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