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卤面

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农村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濒临瓦解,农民生活十分贫困。粗粮糠菜只为裹腹,与可口和营养几乎不沾边。
那时我家中十口人,四世同堂,为保证一老一小能吃得顺口一点儿,中间两代人只要能吃的东西,都做熟了充饥。
十口人,隔一两个月就会有过生日的,谁几月几号生日妈妈记得非常清楚,到日子全家人总会吃顿面条,表示长寿的祝福。但一家人吃顿面条就得10多斤面,白面是没有的,高梁面、白薯面、杂豆面,掺点儿榆树皮面,都能做成面条,总比天天吃的棒子面饽饽、馏白薯要顺口些。浇头,无非是花椒油、盐水,有时擀点儿花生盐就算奢侈了,时鲜菜作菜码倒是不缺,到菜园里转一圈就能找出几样来。就这样的长寿面一家人也会吃得满面红光,十分高兴。

妈妈是天津人,做得一手地道的天津菜。天津人讲究吃打卤面。家里来了客人,家有红白喜事接待远道来的亲戚,都要吃打卤面。特别是家里有人过生日,主妇们都要隆重地推出打卤面,叫作“长寿面”,祝寿星健康长寿!
70年代后期,家境稍微好过点儿,有幸我跟妈妈学做了打卤面。天津风味打卤面,除去有面有卤,还有四样炒菜,四样菜码。
冷知识的图片 第1张
那时农村没有压切面的,吃面条都是手擀。上午早早地把面和好,和面时放点盐和碱,和得稍硬一点儿,放在一边醒面,每隔半个多小时再把面揉一下,揉得油亮水润才好使。擀面用大案板和与之配套的长而粗的擀面仗。把面团由小到大地擀成面片,须用力要匀,使面片薄厚一致。然后在面片上撒上细玉米面,叠成半尺宽的长条,最后用刀均匀地切成条,抖散,摊铺在盖帘上备用。
面卤讲究“三鲜卤”,五花肉切片、鲜虾仁切段(没有可用干的,也可不放)、鸡蛋。必备的还有黄花菜、木耳、香菇(农村采摘的鲜蘑味道更鲜)和葱、姜、酱油、盐等常用调料。炒制时,热锅凉油,葱花姜未炝锅,先将肉片和虾段炒香变色,再把黄花、木耳、香菇入锅,炒匀,倒酱油着色,倒入适量热水,再放盐调味,烧开后调入湿淀粉至浓稠合适,鸡蛋打撒,淋入锅内,大功告成。打卤不用味精、鸡精,吃的就是食材本身的鲜香味。

四个炒菜:独面筋、肉丝炒香干、绿豆芽俏韭菜、葱花炒鸡蛋。独面筋做法;用油炸面筋作原料,切丝,用八分热素油煸炒至脆而不糊,淋上糖醋汁出锅这个菜是个甜酸口儿。
四个菜码:黄豆发开煮熟,白菜、胡萝卜切丝焯熟,黄瓜切丝。装盘备用,也可以共装一个大盘。
冷知识的图片 第2张
大锅煮面,汤宽面爽,开两个开儿即可。天热吃过水面,天凉可吃锅挑儿。
吃面盛半碗,各种炒菜和菜码都放一点儿,浇上卤,拌匀,就可以享受鲜香可口的打卤面了。喜欢吃蒜的,牙捣蒜吃上几瓣,别有风味。
打卤面所用食材较多,当时有的在农村买不到,上京下卫时需特意选购一下,所用不多,价格不贵,可短用长备。
进入80年代,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小麦产量一年翻番,两年就达到亩产400多斤。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白面成了家常便饭,而且还要求做得好吃一点。
后来我调到县城工作,这里有了压切面的个体户,吃面条的时候就多起来,切面虽不如手擀面好吃,但省事,方便。有老家的同事来家,我常做打卤面给大家换换口味。喜欢喝酒的,就着四个炒菜浅酌几口,非常惬意。

现在,由于儿孙爱吃打卤面,我家也经常做来吃,有时嫌麻烦就不炒四样小菜,多切点时鲜菜作菜码,是便捷的吃法。我常把六、七十年代在农村的生活讲给他们听,让他们知道:什么叫贫穷?为什么贫穷?中国是怎样富起来的?让他们珍惜现代的生活,努力学习,好好工作,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老斯基加油站 » 打卤面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