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村男婚女嫁的习俗

过了腊八就是年,又到了农村男婚女嫁的时候了。城市的人都说,乡下人办喜事热闹,有情趣,一点也不假。实际上,支撑那时男婚女嫁热闹场面的是祖辈人留下来的老一套习俗。

80年代之前,农村青年人订婚一般在秋收后,婚礼在过年前,这是当年农村特有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队打完场,送完公粮,留够集体提留后才能分红,分红后农民有钱了,才能够张罗给孩子办婚事。所以,又娶媳妇又过年,成为无奈的习俗。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这是农村人过去遵循的老规矩。男女青年定亲一定要有媒人,小伙子看上了谁家的姑娘,姑娘也同样看上了小伙子,你有情,我有意,即使双方家长没意见,也必须象征性地请本村的德高望重的长辈来给做个媒,这叫明媒正娶。没有媒人成婚的年轻人,要被人笑话,街头巷尾会有人议论,说两个青年人不正经,没有家教,大人也跟着抬不起头来。
农村里媒人的任务,除了撮合男女青年认识见面外,最主要是商谈双方彩礼的事。嫁姑娘女方家要彩礼,男方家又想少给点儿,媒人就必须两家来回说和。当时,姑娘要彩礼多少,主要看小伙子的本人条件,如小伙子有手艺或者当村干部、民办教师,供销社代销员等,彩礼相对要少一点。如果小伙子貌不出众,又没有什么特长,彩礼肯定多一点。有的时候,常常因为彩礼的多少,两家达不成一致,让很多有情人难成眷属。
彩礼经过媒人谈妥后,要举行过礼仪式。过礼时,女方和父母及加上她七大姑八大姨,同媒人相会在男方家里。两家经过媒人引荐,相互认识,将彩礼交给女方家的父母。最后男方摆酒席招待,方为成礼。
过完礼,准新娘会用这笔钱给自己置办嫁妆。男方则马上张罗着结婚。婚期一般都不会拖很长久,一般都是在旧历年前就结婚了。
冷知识的图片 第1张
农村娶媳聘女程序很复杂,一般人家都要办三天。第一天,在自家的院子里搭喜棚,然后,杀口肥猪。自己杀猪除了办酒席外,剩下的过年吃。第一天没有外来的客人。都是家里的直系近亲属,姑姨娘舅等。这些人来,不光是随礼来,也是帮忙站脚助威“捞忙”来了。他们负责搬桌椅洗刷餐具等等。这一天,不正式的“坐席”,厨师只作六个菜或大锅菜,简简单单,因为都是家里人吃。

第二天,是女方的正日子。早上即安排人往男方送嫁妆,路近的人挑肩抬地送过去,如果有收录机,要选好喜庆的曲子,放大音量,招摇过市。倘若道远,则装上大车,车不装满,摆在车厢内,尽可能多装几车。大车只套漂亮精神的辕马。男方家里需安排人接嫁妆,并便饭招待送嫁妆的人。随后摆放嫁妆布置新房。
不管男方女方办事,事主都要请若干“捞忙”的乡亲。统筹全面的人叫“宗理”,负责写礼账的“账房先生”,还有端方盘的“盘子手”。宗理这个角色非常重要,婚礼办得顺畅不顺畅,全靠他指挥调度,因为,正日子那天,主家会忙得晕头转向,他就是主家的全权代表。
第三天,是正日子,这天要迎娶新娘。那时,都是女方送亲,男方接亲。接亲的车一般用马车,后来也有用拖拉机的。路远的人家,天蒙蒙亮就出发,不能耽误结婚典礼。接亲的人数有说道,去的时候是单数,回来时是双数。送亲一般是姑娘的叔婶或哥嫂,还要安排一个小男孩“背包袱”,到婆家后,背包袱的孩子要得到一笔喜钱,所以一般都是安排姑娘的小弟弟或侄儿去,肥水不流外人田。
新媳妇下车以后,马上在院里举行婚礼。院墙上挂上毛主席像,下设一张桌子,上面摆放结婚证,象征着老人家主婚。桌子两旁各摆一张椅子,公婆端坐其上,接受新人大礼。宗理主持婚礼,无非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之类,一对新人一般行跪拜礼。
冷知识的图片 第2张
婚礼结束后,新娘蒙着红盖头入洞房,一些同龄的小伙伴和孩子,就用五彩纸屑,往新娘身上抛洒,有的调皮的孩子,使劲地推搡新娘子,这时,姑娘的伴娘就要掩护新娘,往洞房里走。
典礼结束后就开始摆婚宴。先招待娘家送新娘的新亲,一般在屋里摆席,男方要安排德高望重的人陪新亲吃饭聊天,务必让新亲高兴而来,满意而去。招待男方亲戚和本村乡亲、朋友一般在院子的喜棚里。席间,婆婆要引荐新郎新娘给长辈人敬酒,顺便收取认大小的喜钱,这是记账收礼之外的礼金。喜宴喜气洋洋地进行,客人吃完一拨又一拨,一直很晚才能结束。

晚上是闹洞房。一些姑娘小伙子挖空心思地出花样戏弄新娘新郎,惹得满堂欢笑。婆婆要给新娘做一碗饺子,煮好端来让媳妇吃,当面让媳妇回答:“生不生?”媳妇吃了熟饺子,也必须回答:“生!”意思是新媳妇要承诺生娃娃。
三天后一对新人要回门。男方要备四样礼品,新郎陪新娘回娘家拜见女方父母、长辈和家人,当然少不了酒席和双方认大小的礼金。据说,到了女方娘家,夫妻二人是不能同房的。
当年我在农村接过亲,也送过亲,我只是被动地按主家的指点完成任务,对当地婚俗并不熟悉,今天所言挂一漏万在所难免。如今,农村的男婚女嫁也同城市一样,增加了现代化元素,这是时代的发展,是社会的进步,愿农村的婚礼越来越文明,越来越时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老斯基加油站 » 河北农村男婚女嫁的习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