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留地那点事

自留地是生产队依法分配给社员长期使用的少量土地。其所有权属于生产队集体,使用权由农民以户为单位行使。按照规定,我们村每人分得2分自留地,社员可以在自留地上,根据自家的需要和喜好自由种植农作物。
冷知识的图片 第1张
农村有这样一句俗语,叫做“丑妻近地家中宝”。说的是自己妻子丑,外人不会骚扰。地离家近,方便看护和管理。
60一70年代,家乡基本靠天吃饭。大田里没有机井,只能种耐旱的粮食作物;村边的地里有老砖井,生产队辟作菜园,供全队社员吃菜。因此,社员的自留地就在菜园之外的村子附近。

因为生产队有菜园子,社员吃菜基本够用。生产队以粮为纲,什么产量高种什么,社员口粮主要是玉米、白薯,因此社员在自留地大多种大豆、杂豆、花生、芝麻之类的作物,补充粮油的不足。边边堰堰也会种几个眼儿高梁、玉米,地头也会栽几垅白薯,一来明确自家自留地的边界,二来秋粮接不上时,自留地的粮食可以接个短儿。
当年,自留地是农民可以自主支配的一块乐土,每家都精心地侍弄。为了多点儿收成,每年都攒很多的粪撒在地里。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谁家也不愿意让自己家地的庄稼比别人差。无论生产队的活计多忙,干活有多累,男人们工前工后一定要把自留地侍弄得干干净净,否则,睡觉都不踏实。女人爱护自留地如同爱护自己的孩子,从春到秋,几乎天天往自留地跑,锄地、拔草、收获,天天忙得脚不沾地儿。家里来了客人,看见门锁着,不用问邻居,到自留地一定能够找到。
冷知识的图片 第2张
家家的自留地行挨行,怎么能分得清边界呢?当初分地时,地界两头,都用柳木橛子钉到地下,种地时,扒开地面的土就会找到界桩。有时种地拉犁豁沟的牲口走歪了,豁到别人地里,而自己又没发现。当对方找上门来,双方到地里找到地界,两边一穿,确实多种人家的地了,双方绝不会因为这事吵起来,一般口头协议,多种的地由对方收获。
哪儿都有爱小便宜的人。家家的自留地都在一大块地里,所种作物大同小异,有的人明明自家地里有,偏偏看着人家的东西好,因此庄稼熟了,时常有丢失的情况。其实,生在农村,某人有什么毛病,大家心里都有数,某家长辈做过什么缺德事儿,几辈人都被人指指点点。发现丢了东两,泼辣不吃亏的人就会指桑骂槐地破口大骂,仿佛吃了偷来的东西真能把人噎死似的。只要地里庄稼没收完,因丢东西而叫骂的事儿,三六九地发生,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乡下人吵吵骂骂,从不记仇,今天骂完,明天在自留地见面,又张家长李家短地聊起来。
自留地也是孩子们的乐园。很多孩子像个小尾巴一样,拽着母亲的衣裳角儿,屁颠儿屁颠地跟在母亲的屁股后面,去那一亩三分自留地儿,学着母亲的样子,帮母亲干活,却总是帮倒忙。其实,孩子们最大的心思,就是看看有什么好吃的。谁家地里种了香瓜、胡萝卜、甜高粱、葵花籽等,那是最招引孩子的。还没有等自己家吃到,就让孩子们尝了鲜儿。有啥办法呢,穷啊!一年到头,孩子们连一个水果都吃不到,自家种的,孩子吃就吃点儿吧,不要,还上赶着送呢。
当年,自留地作为集体经济的附属和补充,同广大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留地丰富了农民的生活,弥补了集体经济的不足。自留地这种家庭经营方式,符合千百年来广大农民的耕作习惯,缓解了僵化的集体经济与农民根深蒂固的个体经济的矛盾,为后来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奠定了思想基础和依据。

80年代初,农村分田到户,实行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农民原有的自留地全部纳入家庭联产承包范围,自留地随之消失了。
一块小小的自留地,在特殊的历史年代,承载了太多的沉重和无奈,同时也给当时农民带来过一定的快乐。现在,每当我回忆起当年耕种自留地的辛酸和愉悦,仍然想着自己能再得到一块哪么很小的土地,亲自耕耘,享受田园乐趣,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老斯基加油站 » 自留地那点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