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玉米那些事

六、七十年代,生产队种得最多的是玉米。虽然说它是粗粮,但是它高产稳产,生长过程中旱一点儿涝一点儿都无大碍。

据说玉米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时,从古巴带回西班牙,逐渐传至世界各地,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之一。
冷知识的图片 第1张
每年谷雨节一到,趁着墒情好,生产队就安排人种玉米了。那时候没有农机具,都是人工播种,五个人一组:最前面一人,套上牲口拉着犁仗豁沟;紧接着一人,端着簸箕撒粪;后面的人端着瓢点种,一步一棵苗;再后边是拉老刮的,复土盖沟;最后一个拉小碌碡,把沟土压实。接下来就等种子发芽了,如果此时下一场春雨,小苗就会一天一个样地生长。当小苗长到两三寸的时候,就要间苗。麦收前,耪头遍地,社员们把耪地叫做“撸锄杠”。人和荒草奋斗的结果是玉米的茎杆高高抽起,这时候成片的玉米地又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青纱帐。玉米田间管理相对简单,麦熟后耪第二遍地,锄净杂草,培点土。进伏前耪第三遍,青纱帐起来了,除草培土是很热很累的活,谁干谁发怵,有时队上派人用牲口套上云锄,云锄两侧绑上秫秸杆,豁一遍,给玉米培土,防止雨季倒伏。

玉米生长迅速,生命力顽强,夜晚的拔节声、阳光下蹿出的红樱子、高高举起的玉米蓼儿、永远给社员们以美好的希望,丰收的预言。
那时,华北农村多种黄玉米一一金皇后,少量种植白玉米一一白马牙,都是120天生长期的晚熟品种,俗称“春玉米”。80年代初始有“晚玉米”,也就是杂交玉米,90天生长期,可以拔了麦子后抢种,与小麦轮作,实现两年三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从口感上春玉米优于晚玉米。
不管是春玉米还是晚玉米,在阳历九月中下旬都相继成熟,进入收获季节。
冷知识的图片 第2张
掰玉米可是个力气活,当年这都是姑娘、媳妇儿干的活儿。一手抓着玉米杆,把玉米向下使劲一掰,然后一拉,棒子就和玉米株分离了,随手往前面的玉米地里一扔,附近掰下的玉米也都扔在一起,很快玉米堆的小山似的。后面,有男社员手持短把镐头(小镐),把玉米秸连根放到。收玉米时,不管男女,都要穿长衣裤,玉米叶子剌着胳膊,不一会儿就会起几个红条子,红红的,一道一道的,再出点汗,杀得很疼,还有藏在玉米地里的蚊子,把腿上咬得一个一个的红包,奇痒难忍。
车把式赶着大车来拉玉米,车上装着高高的笆圈,车装满了,车把式摇着鞭子,高声吆喝着牲口,大车悠悠荡荡,摇摇晃晃拉出地头。一车玉米,一车金黄,一车喜悦,满载着一年的劳动成果,卸到生产队大场上。
那么一大堆玉米堆在场院里,要一个个的剥皮,真让人欢喜让人愁。晚饭后,全队社员不吝男女,全都到场院上剝玉米皮。那些脱光衣服浑身光溜溜的玉米棒子,被随手抛到场院中,等明天晾晒,玉米皮则抽空扒堆分给社员烧火做饭。
早晨,场头带几个细心的女社员,挑捡成色好的玉米棒子,留作子种,用大篮子抬到一个宽敞地方单打单收,单储存。
image.png
大堆的玉米晒干了,就开始进行脱粒。早先是人手工脱粒,一个人用穿子把玉米棒子穿掉几行粒,另有几人,双手各拿一个穿过的棒子用力互相搓,一晚上干下来,双手酸麻红肿,甚至磨出血泡。后来有了电机带动的筒易脱粒机,只用几个人操作,脱粒机“呼呼啦啦”吞进整个棒子,下边就把玉米粒和棒子骨头分离开来,大大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
留子种的棒子,不能用穿子,不能用玉米棒子互相搓,更不能用脱粒机,只能用纯手工操作,靠人的双手把玉米粒一粒粒抠下来,为的是保护玉米嘴上的胚芽不受伤害,保证来年的出芽率。
新玉米下来了,推点儿细细的玉米面,出点金黄的粕米,农人们品味着浓香的玉米粥,嚼食着金黄的柴锅贴饼子,总能感受到一种苦尽甘来的甜蜜与幸福!
最高兴的是孩子们,成群结伙地到掰过的玉米地里找甜棒,撅断,用牙撕去皮,嚼得顺嘴角流水,一边吸啦着,一边念叨着:真甜,赛过甘蔗。碰巧了还能捡到几个青棒子,迫不及待地找点干玉米秸,点着火堆烤棒子,棒子皮烤糊了,玉米就熟了,焦香金黄的,一个个吃成黑嘴头。
玉米晒干了,扬干净,到了交公粮的日子。一早,社员们装麻袋,过磅,装车,忙得不亦乐乎。车把式们把牲口收拾得干干净净,还给牲口们戴上铜铃。
队长跳上头车,出发!叮叮当当,车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长鞭哎那个一呀甩吔………,
叭叭地响哎………
哎咳依呀,
赶起那个大车出了庄哎哎咳哟……
…………
要问大车哪里去吔……,
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老斯基加油站 » 种玉米那些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