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护国,实为幸事

丈夫护国,实为幸事
《八佰》观影有感
一米阳光
历史总在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远去。无论是文明的发展,无论是战争的硝烟,他们的褪色消散,快速而决绝。记忆要怎样清晰且深刻的一个人一个人,一代人一代人的传播传承下去。书籍,影视正在义不容辞的担此重任。
冷知识的图片

《八佰》如实刻画了73年前民族抗战的一段场景,真实的记录,残酷的展示。他将历史的画卷血淋淋的打开在今日的盛世繁华中,让今天的我们看到岁月静好后,英雄的不朽精神,触摸到灯红酒绿后,逝者的不屈灵魂。
影片在残垣断壁,大雨磅礴中拉开帷幕。成堆的零落的尸体,斯声的哭泣的喊叫,无畏的怯懦的面庞,从小人物的视角陈述这场战争,功过对错昭然若揭。讲好中国故事,我想影片做到了。

不是专业影评人,更不是艺术大师,仅仅是俗世里一粒凡尘,倾吐影片带给我的冲击,感动。
镜头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影片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四百多人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4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
此刻,东北,华北纷纷沦陷,上海一息尚存。此刻国家存亡,旦夕之间,丈夫许国,实为幸事。正如影片中一句台词:“我不想死,但总有人会死。人各有命,军人有军人的命。”无论是本就血性的孤胆男儿,还是在战火洗礼中逐渐褪去畏缩,慷慨赴死的普通士兵,他们都用血肉之躯誓以我命固我土,用血肉之躯扛起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精神。

镜头二:只解沙场为国死, 何须马革裹尸还。
我一向认为自己泪点很高,但战士们浑身绑满炸弹,大喊着:“娘,孩儿不孝”跳进日军坦克的那一刻,却看了两遍哭了两遍。谁不是爹生娘养,谁不知生命可贵,谁不想看尽世间美好。然,生于那样的乱世,身担守我国土,保我疆域的使命,他们别无选择!他们可以选择的是:与敌人同归于尽而死,后背中枪而死,近搏刀割而死,修筑战壕而死,探看敌情而死。
“陈树生”
“湖北通州李满仓”
“湖南浏阳王金斗”
“赵孟良”“刘北五”
“湖北通州孙守财”
这是他们留给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这是他们铮铮铁骨留在世间最后的身影。他们血肉横飞,他们飞身一跃是想告诉后人: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尽忠,让我子孙后代,再不受此耻辱。他们告诉我们: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是微笑。他们“只解沙场为国死,不须马革裹尸还”。

镜头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让外界知道四行仓库内的真实情况,让事实白于天下,需要一根电话线。这一根线同样以生命为线。仓库的对面,苏州河南岸是租界区,被英国人占领,攻打这里就意味着对英国宣战,所以日本人在进攻上海时默契地避开了这个敏感区,这里成了最佳的观战平台,租界里住着达官贵人、影视明星、赌场老板、大学教授和外国商人。正如导演管虎所说:这可能是历史上唯一一场有观众的战斗。而这些观众,他们最开始就是鲁迅笔下的看客。然而,在目睹了战士们以身灭敌,以命护旗后,身体里的血液被点燃,奔涌沸腾。帮会大佬自己出钱征集勇士送电话线过桥,只身跑在桥上,成为了日军狙击手的活靶子,一个,两个,三个——正如影片所说:我们这样做,可以唤醒这些民众,而这些民众,也会作为种子去叫醒更多的人。是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战争,任何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会有更多的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镜头四: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这是一个融合着众生百态的故事,其中有真实的历史人物何香凝,她的一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悲壮豪情!更有四天四夜里,在血与火,悲与泪中完成蜕变,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的小人物。他们在最后的慷慨赴死中,找到了生而为人的尊严和血性。影片的每一个镜头都因热血而变的饱满,豪迈!无论色彩交织,写实写意,南腔北调,残酷温暖,无论大将小兵,硬汉怂包,家国取舍,总之”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影片,我看了两遍。背景介绍,各种评论看了无数。所谓百人百思,各有见解,褒贬不一。但我想无论如何,我们无可否认的是: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没有和平的时代,只有强大的民族。没有岁月静好,只有负重前行之人护我们周全安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老斯基加油站 » 丈夫护国,实为幸事

赞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