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境内地名考释 之十一 喀喇沁

辽阔雄浑的昭乌达草原,有着八千多年的文明史。据蒙古文、汉文文献资料记载和实地考察,这里的地名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其一,阿鲁科尔沁、克什克腾、翁牛特等纯蒙古语地名;其二,林西宁城、天义等纯汉语地名;其三,乌兰哈达与赤峰、红山,都钦格日与四十家子,王音霍洛与王爷府等蒙古语称谓和汉语称谓词义相同的地名;其四,玛拉图音霍洛与大城子,道日霍洛与小城子,敖润苏莫与羊羔庙等蒙古语称谓和汉语称谓词义不同的地名;其五,巴林右、巴林左、冬不冷等蒙古语汉语混合掺杂的地名。我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考释这些地名的起源、词义、演变、转译以及命名时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或原因等,可为语言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提供有关资料。
一九八七年以来出版的《赤峰市地名志》和各旗县区地名志对大部分地名的解释是准确的,也有相当一部分失之于谬误。为避免贻误后人,现将部分地名考释如下,敬请读者教正。宅男资讯的图片
十一、喀喇沁
喀喇沁(Harqin)旗,位于赤峰市西南部。
喀喇沁(Harqin),系蒙古语,是蒙古族一个部落的名称,亦译作“喀拉沁”、“哈剌嗔”等。关于喀喇沁部之起源与“喀喇沁”一词的含义,学术界持有以下几种不同解释。其一,系指向哈喇忽木宫廷送献黑骒马奶“艾日嘎”(酸奶子)者。一九六六年新蒙古文版《蒙古人民共和国历史》第一卷第三编第三章称:当时专挤黑骒马奶,向宫廷送献特制黑骒马奶“艾日嘎”者为“喀喇沁”(是专挤黑骒马奶者之意)。此外,在喀喇沁部各旗蒙古人中广为流传的一个传说是可以作为这种解释的佐证的。过去,其他部落的蒙古人辱骂喀喇沁蒙古人说:“喀喇沁人不是人”的时候,喀喇沁蒙古人当场反驳道:“你说喀喇沁人不是人毫无道理,你哪能忘记喀喇沁人是’汗额珍'(指成吉思汗)的亲信(指给汗额珍宫廷送献黑骒马奶’艾日嘎’)。”这说明喀喇沁蒙古人的祖先对上述解释是认可的。其二系守卫者、岗哨之意。《赤峰市地名志》记载:“喀喇沁,是蒙古族一个部落的名称,原居不儿罕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肯特山),称兀良哈歹部。该部扎尔楚泰之子乌梁罕·济拉玛(亦称哲勒莫),因辅佐元太祖定天下有功,一二〇六年被封为第九位千户诺颜,辖此部。后为成吉思汗守金谷仓库或金柩,传至七世孙和通(亦音译浩通),已有众六千户,游牧于额沁河(今英金河)。取’守卫者’之意,号所部曰’喀喇沁’。”由于浩通诺颜出生前就有喀喇沁部,此种解释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再从蒙古语文的正音正字法角度考察,“守卫者”和“岗哨”二词用回纥蒙古文书写为“Haruul”和“Man aaq”,同“喀喇沁”(Harqin)一词的字形与发音是迥然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其三,是由“哈剌出”(非贵族)一词演化而来的。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版《蒙古姓氏》(鲍玺著)记载:“喀喇沁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由’哈剌出’(非贵族)一词演化而来。”此种解释的讹误在于:第一,抹煞了喀喇沁部落主体乌梁海氏(亦称兀良哈歹)恰恰在七百九十多年来一直享受贵族(即塔布囊–驸马)待遇的史实;第二,没考虑到“喀喇沁”一词和“哈剌出”一词的回纥蒙古文读音虽有近似之处(实际差别很大),但其字形是很不相同的。众所周知。在清代内外蒙古一百九十八个旗当中,喀喇沁部各旗是以开发早文人多而著称于世的。他们绝不会混淆“Harqin”和“Harqu”二词的。所以,笔者认为,在上述几种解释中,只有第一种解释才是符合实际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老斯基加油站 » 赤峰市境内地名考释 之十一 喀喇沁

赞 (1)